正在閱讀:孩子被寵壞的3個跡象!出現一個父母需警惕
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,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,僅管理員可見
孩子被寵壞的3個跡象!出現一個父母需警惕
轉載
廣州信息港于 2020/03/14 08:37:26 發布
IP屬地:未知
來源:秋葵媽媽
作者:廣州信息港
2163 閱讀
0 評論
0 點贊
媽媽在廚房享受地切著菜,爸爸在客廳悠閑地看報紙,大女兒在門外跳繩。不一會兒,大女兒看到冰淇淋車駛來,便跑到廚房,用祈求的眼神看著媽媽。可女孩始終沒能忍受冰淇淋的誘惑,拉了拉媽媽的圍裙,繼續向媽媽撒嬌。這時候,媽媽慈愛地看著女兒,解下孩子的紅頭繩,示意女兒用它系在媽媽的小拇指上。女兒充滿期待地看著媽媽的動作,當手指離開媽媽的手時,女兒不顧媽媽正在流血的手,拿著手指,跑出去“換”冰淇淋了。彼時,賣冰淇淋的老爺爺車上,已經有許多被裝在各種容器的手指。這個結尾或許帶有恐怖意味,卻暗諷父母對孩子沒有原則的愛,對孩子的要求,哪怕用身體去換,也在所不惜。實際上,短片雖然恐怖,但是,卻展示了許多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。但真正有效的愛,是孩子在父母的愛里,能夠漸漸走向自立、自尊、自律、自愛。輸不起、說不得,心理脆弱,是現代許多孩子的顯性問題。因考試成績不理想,母親說了她兩句,女孩就想不開,喝了放在門口的劇毒農藥。得知女兒生命接近終點,母親悔恨自責:“考試成績不好,就不好,為什么要說孩子。”看著她捶胸頓足、痛苦不已的樣子,我想她卻始終沒明白,導致孩子想不開的原因,并不是一次考試的失敗,亦或母親的責備。“玻璃心”的孩子,要么是慣出來的,要么是夸出來的,亦或兩者兼有之。所有眼光都聚集在孩子身上,銜在嘴里怕化了,捧在手里怕飛了,慣和夸是常態。尤其看到孩子有一點點進步時,便會過分夸大效果,“真棒”、“聰明”等模糊的“結果式”夸獎,貫穿于生活始終。而孩子既不知道自己哪里“棒”,只知道那個結果,可以帶來好處。可是,人生路上,總是時有成功,時有失敗,成功固然可喜,失敗也是必需品。郭斯特曾說過:“成長,就是把玻璃心打磨成鉆石心?!?/span>孩子生來嬌弱,需要保護。父母的智慧在于,是給孩子穿上“鐵布衫”,還是幫孩子打造“金鐘罩”。“鐵布衫”是父母贈予,總有破舊時;而為孩子量身打造一件“金鐘罩”,才是真正屬于孩子的自我保護體系。在民警調查時,孩子的媽媽表示:“他只是個孩子,老師不能這么侮辱他。”后來,老師被停課、全校通報批評、寫檢討、扣3個月工資,并向學生和孩子的媽媽道歉。老師在對待孩子不當行為時,處理方式也的確欠缺妥當。但是,孩子媽媽那句“他只是個孩子”,卻引起了網友的強烈不滿。“作為孩子的媽媽,無論怎么心疼孩子都可以體諒,但是已經7歲的男孩,至少應該告訴他:不能隨意觸碰異性身體?!?/span>人們常把孩子比做白紙,家長往上面畫什么,孩子就會長成什么樣。對孩子不當行為的縱容和護短,會在無形中,讓孩子建立錯誤的價值觀。電影《誤殺》中,女警長拉韞就是一位對孩子無原則的母親,一味偏袒溺愛孩子,縱容孩子的一切行為,無論對錯。后來,兒子強暴同學,并以視頻要挾不準說出去,最后,在推搡拉扯之下被誤殺,葬送了性命。“堅定”,則是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,并給予有效的引導,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“三觀”。有一種父母,叫“鏟雪車式”父母,是“直升機式”父母的升級版。焦慮地守在孩子身邊、監視孩子一舉一動的“直升機式”父母,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東西了。如今一些富有的家長更像“鏟雪機”,為了孩子,提前掃除前往成功路上的所有障礙,讓孩子不必遭遇失敗、挫折或喪失機會。
為了防止孩子磕碰,會在孩子所到之處,提前清理現場,給孩子一條暢通的路;為了節省時間讓孩子學習,幫孩子洗衣服、收拾房間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;“鏟雪車式”父母,是孩子學習上的“人肉鬧鐘”,是生活中全年無休“備用站”。出國留學的孩子,會為了一盤番茄炒蛋,不惜半夜打越洋電話,讓父母教他做菜。一個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,就像過了一場“假的日子”。將孩子攔在了獨立自主、感恩上進的門外,成為依附父母的“寄生蟲”。為人父母,最大的挑戰,不是如何愛孩子,而是不懂得該放手時需放手,大膽嘗試,小心呵護。3歲的孩子,可以試著洗襪子;4歲的孩子,能夠幫忙做家務;5歲的孩子,可以開始學做飯……學習成績固然是一塊重要的敲門磚,但是豐富的實踐和生活經驗,才是人生存下去的本領。父母真正的成功,是既能讓孩子看見真實的生活,又能鍛煉出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底氣。決定孩子未來的,不是高分、獎杯,抑或富足的家庭條件,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。“孩子生活中潛伏的最大危害,并不是街上有陌生人從天而降之類的偶然事件,而是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,結果導致他們心理健康水平下降。”父母沒有原則的表揚、縱容和包辦,歸根結底,是父母沒有正確把握親子之間的界限,對孩子的能力缺乏信任,而弱化了為人父母的原則。所有的父母必須懂得:我們所有付出,是希望孩子能夠走向真正獨立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總是輸贏對錯交叉融合,引導孩子多關注過程中的體會,少糾結成敗的結果,才是人生中流動而鮮活的喜樂;給孩子劃出為人處事的邊界,不是禁止孩子犯錯,更不是懲罰他們,而是教會孩子:保持人和人之間的界限,才能擁有更自由的生活。